Chapitre 2 : La demande du marché : le plafond de la croissance
继续上一章的例子。
亚马逊,先做一个品类的品类第一,再不断拓展其它品类。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地增长。
上一章也说得很清楚了。拓展品类就是开拓不同的市场。之所以要拓展不同的市场,那是因为,当第一个品类——书,做到品类第一后,亚马逊的增长已经到了一个天花板,没办法,买书的需求就是那么大,在众多的竞争对手面前抢到了最大的市场份额,再往后,增长只会越来越困难,甚至,就算把这个市场全部抢过来,那么也不会再有太大的收益了。
当然了,它也不可能将整个市场全部抢过来。
这就是天花板,每个市场,每个需求都有一个天花板,在这个市场需求的面前,你最大也无法超过这个天花板。
无论做什么产品,首先一定要清楚,产品所在的这个市场的天花板是怎样的。这个产品增长的极限在什么地方,甚至也可以考虑做到极限后要怎么做。
Google也是一样的。从搜索到Gmail,从Docs再到包括云计算在内的各个方向的拓展,其实,都是在不断地占据一个市场,增长到天花板,再去占据另一个市场。。。所以,就可以不断的从各个维度各个指标实现增长,最终要让用户离不开Google,并且每天要把大量的时间用在Google上,甚至付费。
说到这里,有件事就不得不说一下了。
这就是单边市场产品和多边市场产品。
1、单边市场产品和多边市场产品。
产品,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非常不同的两大类。
第一类,是单边市场产品,或者说,业务产品。单边市场产品是直面一类用户,满足这个用户群某一个或某几个有关联的特定需求的产品。
这样的产品是最多、最常见的,可以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比如,一支笔、一个MACBOOK、一部手机、一个工具型APP、一个单机的休闲类游戏等等。
另一类产品,是双边和多边市场产品。或者说,平台产品。所有的社交平台都是双边或多边市场产品。电商平台,比如亚马逊等也是多边市场产品,像携程、YouTube等也都是双边或多边市场产品。
双边市场产品,就是说,这个产品有两种用户,比如电商平台的B用户和C用户。多边市场产品,就是说这个产品同时面向多种类型的用户,这些用户通过这个产品产生交互、交易,以获取用户所需要的东西。
本质上,单边市场产品是做供应的,双边或多边市场产品是做供需关系的,或者说是构建生产关系的。
举个例子,很常见的例子。
假如,你做了一个网店(独立网站和APP),卖书,那你这个网店就是一个单边市场产品,向你的用户供应一种商品:书。
后来,你的流量和用户多了,于是就允许其它商家在你的网站和APP上开店,卖他们的商品,这个时候,你的产品已经转变为双边市场产品。抛开你的自营店,你的产品已经转变为电商平台,成为做供需关系的产品,你不需要去进货,而是拓展B用户和C用户,匹配他们之间的供应和需求,实现订单量的增长。
再后来,为了更大地提升订单量,你在你的产品中增加了联盟营销,有了很多联盟营销用户来销售你的供应商的商品。这个时候,你的电商平台就成了三边市场产品。除了匹配B用户和C用户的供应和需求,发展联盟会员和帮助联盟营销会员更多地出订单也成为你的电商平台的一件核心的事情。
2、增长是不同的
单边市场产品的增长和多边市场产品的增长是不同的。
单边市场产品的增长是需要依赖已有的生态的。而多边市场产品的增长本质上是在做生态。
我们就拿iPhone和APP Store来说。
首先,iPhone是个单边市场产品。它的销售增长靠的是很传统的线下销售渠道和线上电商平台。
然而,当iPhone拥有大量的用户后,和iPhone绑定在一起的APP Store就有了大量的C用户,这些C用户有大量的对手机功能拓展的需求。
所以,APP Store开始对开发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网络效应,让APP Store的开发者数量大幅度增长,同时,也因为开发者数量的增长和APP数量的增长,使得iPhone被更多的人购买和使用,于是APP Store的C用户量也跟着上升。
这样一来,APP Store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开发者和C用户的生态。
就这样,随着iPhone的市场份额的增长,APP Store成了一个用户量巨大的多边市场产品。众多的开发者打造的工具APP、游戏等单边市场产品通过APP Store分发到用户的手机中,早期,因为需求庞大,而供应不足,所以很多APP获得了大量的用户,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早期的红利。
而几年后,随着iPhone市场份额趋于平稳,和APP Store 供需情况的变化,当初的红利消失,做个IOS APP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就能获取大量的用户。
归根到底,增长都是有天花板的,而这个天花板就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