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使用者依賴-如何留住使用者和重複變現?
上一章最後的例子,其實也是一個提升使用者依賴的例子。
如何建構使用者依賴,使用者來過、用過或是購買過之後,還會再來,再用,再購買?
很多很多的產品都是竹籃、是漏杓。這也是這些產品做的不好,甚至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
引來了用戶,轉換了一些,然後,這些用戶絕大多數就都不來了,不用了。
這樣的產品實在太多了。
其實,真正做好一個產品,流量入口建得不好,問題不大,轉換做得不好,問題也不大。但用戶依賴做得不好,那就是大問題了。
來了也留不住,何必要讓他們來,不過浪費人力和算力。
所以,如何打造產品的用戶依賴呢?
兩個關鍵字:價值和沈澱。
說到底,產品的使用者依賴來自於產品對使用者的價值,提升使用者對產品的依賴,其實是提升產品對使用者的價值。
而這種對價值的提升,其實是沉澱下來的。
沉澱的是什麼?是數據。
無論是用戶,還是供應能力,還是用戶體驗,還是對長尾需求的匹配,所有這些其實都是基於數據的沉澱而去挖掘、迭代,最終讓產品的價值不斷提升的結果。
所以,數據的沉澱,沉澱的是什麼數據?
其實,總結一下,只是兩種數據,一種是使用者數據,一種是用來生產的數據,或者說生產資料。
不斷地沉澱數據,然後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地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迭代和提升。
一、使用者體驗
好的使用者體驗,往往能讓使用者用同樣的行為和交易成本換來更大的價值。也往往能讓使用者重複使用產品,形成使用者依賴。
使用者體驗是多方面的。本書不做深入探討。在後文中的《使用者行為設計》中會從使用者行為設計的角度系統性地闡述使用者體驗。
二、需求頻次的提升-利用長尾需求延長用戶的需求鏈
做一個產品,往往會針對一個用戶群的某一個需求而做,然而,這個需求往往會從各個方向延伸出一個個長尾來。
所以利用長尾需求,可以大幅提升用戶依賴。
但是,長尾需求,是一個頭部需求的長尾,而不是把相關的需求全部做了,很多產品堆了一堆的功能,因為每個功能都有人用,無論用的人是多是少,總之一股腦全做了,最後,導致整個產品變的很臃腫,使用者體驗也變得很差。得不償失。
做成長、做產品,其實也是一種遊戲和取捨。一味地做加法,那是不行的。不考慮長尾需求也是不行的。
如何在這中間把握和取捨是一件很重要,也很不容易的事。
做的好,增加一個長尾需求,不僅提升轉化,也會提升使用者體驗。
做得不好,增加一個長尾需求,可能不但不會提升成長,反而會因為使用者體驗下降而導致用戶流失。
三、供應能力的提升
如果是單邊市場產品,自身的供應能力不足,就無法延長使用者的需求鏈,也無法很好地提升使用者體驗。自然也很難提升用戶依賴。
如果是多邊市場產品,提升供應能力,其實就是提升供應面的用戶。如果,成長策略和方法是能不斷的提升和沈澱供應側用戶的,那麼,這個產品就會不斷成長。相反,如果供應側用戶不能沉澱下來,那麼,消費性側用戶也會持續的流失。
除了社交產品,這樣的消費側即供應側,供應側即消費側的產品,其它的多邊市場產品,消費側基本上就是奔著供應側來的,所以,對於這樣的多邊市場產品,供應側是產品不斷增長的關鍵。
就拿搭計程車業務來說,如果運力很小,那麼,訂單量也不會大。如果運力充足,理論上,是可以把市場上所有的訂單全部拿下來的。
外賣也是如此。
其它電商類、旅遊類基本上就是這樣的情況。
四、用戶價值挖掘與提升
用戶資料的沉澱,其實也為用戶創造出巨大的附加價值提供了基礎。
而這種附加價值的提升,可以從極大程度上提升使用者的依賴性。
兩方面。
一方面是利用使用者本身的資料來增加產品對使用者的附加價值。
例如,一個社區,可以根據用戶的行為來設計各種勳章,或者其它能夠展示用戶“高光時刻”的“社交貨幣”,一方面可以提升用戶對產品的依賴性,一方面提升產品的裂變效應。
另一方面,是利用用戶關係資料來增加產品對用戶的附加價值。
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對使用者關係的挖掘與設計,往往不只提升交易量、提升行為量,也常產生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前專門做過數據分析,用戶關係的平均數量越多、關係維度越多,往往用戶依賴越強,用戶留存、轉換等各個面向都會因此而提升。